斂肺澀腸,生津止蛔。用於肺虛久咳,久痢腸滑,虛熱煩渴,蛔蟲嘔吐,腹痛等。
烏梅,酸{1},性平。行氣除熱除煩安心四肢痛{2}乾燥{3}不人道死筋{4}去青黑惡疾{5}。生傳谷。 {6}
{1}酸:“鹹”中的“鹹”。諸書皆稱“酸”,不知森之依據何在。
{2}肢痛:《千金》、《綱目》、《本草精解》、《本經疏證》、《土考暢便》為“止肢痛”。
{3}乾:《土考場編》作“科”。
{4} 肌肉:《新秀》中原錯誤的“肥”,據《鄭雷》改。
{5}疾病:《綱目》、《本經疏證》、《本草精解》、《土考腸變》為“邪肉”。 《古本》為“惡肉”。
{6}生傳谷:《經書證》為“生谷”。
烏梅
梅味酸,性平。能使上逆之氣下行,祛熱邪,寧心安神,解憂鬱,止肢痛,治半身不遂肢體麻木,皮膚壞死神誌不清等。還可去痣、腐肉。
薔薇科梅。落葉小喬木或灌木,高達10m。葉互生,葉柄被短柔毛。托葉線形,早落。葉子寬卵形或卵形,邊緣有細鋸齒,基部呈楔形。花單生或簇生於二年生側枝的葉腋,第一葉開放,白色或粉紅色,有芳香。花萼5,萼筒杯狀。花柱絲狀,柱頭頭狀。核果球形,熟時黃色。花期1-2月,果期3-5月。主要分佈栽培於四川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未成熟果實曬乾入藥。五月收穫。
梅
梅: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。表面棕黑色至漆黑,有皺紋,凹凸不平,一端有明顯的圓形肚臍。核堅硬,橢圓形,棕黃色,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斑點。種子扁卵形,淡黃色。
烏梅肉:質軟,棕黑色至黑黑色。氣微,味極酸。炒炭或直接入藥。
1.治久咳:烏梅肉(微炒)、罌粟殼(去筋膜、蜜炒)為末。每服10克,入睡時調入蜂蜜湯服服。 (《肘後》)
烏梅
2.烏梅丸: 天行瀉洩不能食者,黃連1升,烏梅20枚(燒)。並在最後搗爛烏梅。蠟如棋子,蜂蜜1升,置小火,製成可可丸,大如鳳凰籽,每日2丸,一日3次。 (《聖會方》)
3.治心腹痛:氣短:烏梅27枚,水5升煮,大錢7枚,水2.5升煮,即服。 (“肘後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