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的功能與主治,和臨床應用的食療藥方

烏梅,中藥名。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熟果實。
1形態特徵
小喬木,稀疏灌木,高4-10米。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,光滑。小枝綠色,光滑無毛。葉片卵形或橢圓形,長4-8釐米,寬2.5-5釐米,先端漸尖,基部寬楔形至圓形,葉緣常具小銳鋸齒,灰綠色,幼時兩側被柔毛,逐漸脫落生長時,或僅在下脈的腋部被短柔毛。糊漿和坑。核橢圓形,頂端圓形,頂端有小突起,基部逐漸變細成楔形,兩側稍扁,腹肋稍鈍,腹面和背肋有明顯的縱溝,核上有蜂窩狀孔表面。花期為冬春季,果期為5-6月(華北地區,果期延長至7-8月)。
藥材形狀為球形或扁圓形,直徑1.5~3cm。表面黑色或棕黑色,有皺紋,凹凸不平,基部有圓形果梗痕。核堅硬,橢圓形,棕黃色,表面有凹坑。種子扁卵形,淡黃色。氣微,味極酸。

2 功能與主治
具有斂肺、澀腸、生津、散蛔之功效。常用於肺虛久咳,久瀉痢,虛熱煩渴,蛔蟲病,嘔吐腹痛。

3 臨床應用
1.治久咳: 烏梅肉(微炒)、薏米(去筋膜、蜜炒)。平分到底。每服二錢,入睡時調入蜜湯。 (《本草綱目》)
2.治小兒頭瘡,經年不癒: 烏梅肉,燒灰研細,用生油敷之。 (《生會方》)
3.治傷寒蛔蟲、久痢: 烏梅300枚,細辛6兩,乾薑10兩,黃連16兩,當歸4兩,白芷6兩附子(泡,去皮),花椒四兩(發汗),桂枝六兩(去皮),人參六兩,黃柏六兩。前十味同搗過篩,苦酒浸一夜,去核,入米五斗下蒸,搗爛成泥,同藥令取之,置於內研缽,以蜜杵搗二千次,丸大如梧桐。先隨餐服十丸,一日三次,增至二十丸。嚴禁食用生冷、滑溜、發臭的食物等。 (《傷寒論》烏梅丸)

4.治咽喉腫痛:烏梅30克,重瓣花60克,雄黃12克。為散劑、蜜丸,每丸3克。每次1丸,細嚼慢嚥,一日3次。 (《全國中草藥新醫法展選材》)
禁忌:不宜長期過量食用。

4 加工方法
夏季果實近熟時採收,低溫乾燥至變黑。
1、烏梅肉:烏梅洗淨,用水沾濕或蒸軟,去核。
2.烏梅炭:取洗淨的烏梅,用炭火炒熟方法就叫清炒法。包括炒黃、炒炭、炒炭三個操作過程。)翻炒至皮肉鼓起。本品形似烏梅,皮肉鼓脹,表面焦黑。味酸微苦。

烏梅

你可能會喜歡的內容

10大最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