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一品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,屬中品,是臨床常用的收斂藥。主產於福建、四川等地。 《醫八法》中說烏梅“能養肝平肝,用於陰藥,功效最大”,“解憂良人”。在他的作品中,烏梅被廣泛用於內科。 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等疾病。目前中醫藥院校教材將本品的功效概括為“五止”,即斂肺止咳、澀腸止瀉、生津止渴、潤蛔止痛、收斂止痛。止血。在臨床應用中,烏梅還可以緩解乾燥綜合徵。
1.止痛
烏梅具有止痛作用,其所治療的止痛包括四肢痛、內臟痛、各穴痛。 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“四肢止痛,非仁也。” 《調變》說:“暑熱入少陰而渴者,入厥陰而痺者宜用連梅湯,而痺者宜連梅湯。”烏梅之酸入肝,“肝足厥陰之脈……若動則病腰痛不能俯仰……婦人小腹痛……” (《靈樞經》)同時,“烏梅最能滋肝,能抑肝有大功效,對肝經諸病皆有療效”(《醫八法》 ”),所以烏梅之痛,是肝不能解。臨床上,若乾燥綜合徵累及關節、肌肉、肝臟、腹部淋巴結而引起疼痛,可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烏梅,一般用量為10~20g。此外,烏梅可治咽喉腫痛,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均可細嚼慢嚥。這一點與《豐源經》中“養咽喉腫痛”之說是一致的。
2. 解渴
3. 解虛熱
患有臨床乾燥綜合徵的患者可能伴有不明原因的長程或短程發熱,多為虛熱,表明疾病處於活動期,多與炎症介質釋放有關。中醫認為,這種發熱是陰虛生“毒”所致,故屬陰虛熱毒證,治療應以滋陰補毒為主。烏梅之酸澀陰柔陰,同時具有解熱作用,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常有體現,
如。 《清熱煩滿》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、《傷寒論》(《新修本草》)、《解瘧》(《腰健》)和《西老谷蒸》(《德培本草》 ”))等,可見烏梅所化解之熱為虛熱。彭子儀稱這種發熱為“香火滲出”的溫病。治療此類熱病,常用秦艽別甲散或青蒿別甲冬加烏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