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的藥性:止咳止瀉,消腫止痛,生痰生津,潤燥止渴

烏梅藥性:核果狀球形或扁圓形,直徑2-3釐米。表面棕黑色至墨黑色,放大顯微鏡下皺縮,有毛狀,基部有圓形果梗痕。果肉柔軟或稍硬,核堅硬,橢圓形,棕黃色,表面有小核,內含橢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。具焦氣,味極酸澀。

烏梅的藥性:
【本經中品為烏梅,味酸平。主降氣,除熱除煩,安神,四肢痠痛,偏燥,筋死。去除黑痣、惡肉。 】
性味酸,澀,入足厥陰肝經。下衝行氣止嘔,斂風木,殺蛔蟲。烏梅味酸澀,洩風降木,止嘔殺蛔蟲,善治蛔蟲病症。其多種主治:止咳止瀉,消腫止痛,生痰生津,瀉煩脹滿,潤燥止渴,祛乳痺,利咽喉,祛痣,破瘀血,化糞便血,止血。刀箭流血,鬆筋轉筋,開痰閉牙。用醋泡泡一夜,去核,蒸米飯。

【本經典原文】性味酸平,無毒。主治行氣清熱、飽腹安神、四肢痠痛、偏燥、死筋、黑痣、惡疾。能益氣,不飢。生傳谷。
[產地] 梅花的果實。梅花有烏梅和白梅兩種,隨處可見。烏梅是半黃的梅子,用煙燻黑,用草灰沾濕,蒸熟。白梅又稱鹽梅。以大青梅醃製,日曬夜浸,十日備之。

【性味】烏梅性味酸、平、澀:白梅味酸鹹,性平。
[功能主治] 烏梅為收斂、解熱、消腫、驅蟲藥,用於治療久瀉、痢疾、噁心、面痣、肉糜糜爛、蛔蟲病、嘔吐、噁心、膈痺。驅除蛔蟲。白梅子與烏梅有同樣的功效。

【別盧】除痺,利筋,止瀉,口乾。

【藏器】止渴,調中,化痰,治瘴氣,瘧疾。霍亂止吐,除寒熱。

【大明】治勞倦蒸骨,消酒毒,使人昏昏欲睡,煎茶乾薑入丸,歇息止痢。

【弘景】白梅藥痣食肉。飲用水浸汁可治療傷寒和心煩。

【石珍】斂肺、澀腸、止久咳、止洩瀉、噁心洩瀉、蛔蟲嘔吐、消腫化痰、殺蟲、解魚毒、硫磺毒。

【榮川】烏梅性極酸,收肝木之陽,化蛔蟲,去壞肉。

【王英】治乳炎腫毒最好用杵。

【用量】一般一到三毛錢。

【禁忌】梅肉多食傷齒傷筋。瘧疾、痢疾初寒者忌之,豬肉忌之。
[炮製] 1.淨化:挑出雜質,篩除灰塵,洗淨,乾燥。
2、烏梅肉:烏梅洗淨,稍淋水使肉變軟,稍乾,拍碎,剝去乾淨的肉即可食用。或放入蒸鍋蒸至很爛,上筐搓揉,去核,取肉,曬乾。

3、烏梅炭:取洗淨的烏梅,用猛火煎至皮肉鼓起,出現焦斑。噴水晾乾,取出晾涼。

4、製醋:取烏梅或烏梅肉洗淨,用醋拌勻,潤濕至醋盡,放入合適的容器中密封,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-4小時,取拿出來晾乾。

5、蒸製:取烏梅放入瓶中,蓋緊,放入開水鍋中蒸至氣滿,停火5小時,取出晾乾。太陽。

【性味】 酸、澀,平。
【歸經】 歸肝、脾、肺、大腸經。
【功能主治】 斂肺澀腸,生津止蛔。用於肺虛久咳,久痢腸滑,虛熱口渴,蛔蟲病,嘔吐腹痛,膽道蛔蟲病。
【用法用量】 內服:煎湯,0.8-1.5錢。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鍛磨乾敷或調敷。

【注意】有真邪者勿服,胃酸過多者慎服。

烏梅

你可能會喜歡的內容

10大最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