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
烏梅,中藥名。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熟果實。我國各地均有栽培,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。具有斂肺、澀腸、生津、散蛔之功效。
烏梅簡介
藥材名稱:烏梅
漢語拼音:Wūmei
別名:酸梅、黃仔、合寒梅、甘芝梅
來源: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熟果實。夏果近熟時採收,低溫乾燥至顏色變黑。
性狀:本品呈環狀或扁球體狀,直徑1.5~3cm。表面黑色或棕黑色,有皺紋,凹凸不平,基部有圓形果梗痕。核堅硬,橢圓形,棕黃色,表面有凹坑。種子扁卵形,淡黃色。氣微,味極酸。
化學成分:果實含檸檬酸、蘋果酸、草酸、琥珀酸和富馬酸,總酸含量約4%-5.5%。前兩種有機酸含量較多。
性味:酸、澀,平。
歸經:歸肝、脾、肺、大腸經。
貯藏:置陰涼乾燥處,防止蟲蛀。
烏梅的功效
斂肺止咳。澀腸止瀉。止血。盛錦。一個環島。主長咳一聲。虛熱煩渴。慢性瘧疾。慢性腹瀉。痢。便血。尿中帶血。血崩。蛔蟲腹痛。嘔吐。鉤蟲病
烏梅的作用
1.對蛔蟲的作用
烏梅能興奮,刺激蛔蟲退縮。若將烏梅煎劑加入1%生理鹽水和0.1%碳酸氫鈉溶液中驅蛔蟲,可增強蛔蟲活性。
2. 抗病原生物學作用
體外篩選發現烏梅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,如志賀菌、大腸桿菌、傷寒桿菌、副傷寒桿菌、百日咳桿菌、腦膜炎球菌等。
3.其他作用
烏梅具有鈣離子拮抗作用,對鉀離子引起的豚鼠結腸區收縮有很強的拮抗作用。其有效成分為5-羥甲基-2-糠醛。 .內服膽囊烏梅湯有輕微收縮作用。
烏梅用法
內服:6~12g。
內服:煎湯,0.8~1.5錢。或入丸、散。
外敷:鍛磨乾敷或敷敷。
內服:煎湯,0.8-1.5錢。或入丸、散。
外敷:鍛磨乾敷或敷敷。
烏梅複方
注意事項:以下配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1.治久咳
烏梅梅肉(微炒)、罌粟殼(去筋膜、蜜煎)等分,即末。每服二錢,入睡時調入蜜湯。 –《綱目》
2.治久痢腸垢已出
烏梅肉二十枚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前服二服。
3.治痢疾不能進食者。
黃連1升,烏梅20枚(乾)。又取散,蠟大如棋子,蜜一升,置文火上,即可成丸,丸大如五子。一劑服二丸,一日三次。
4.治痢疾口渴
麥冬(去心)三兩,烏梅兩大塊。上二味,以水一公升煮其半,捻去渣,待涼,細嚥下,置之,仍盛。
5.治大便、痢疾、膿血
烏梅一兩,去核,燒到底。每服二錢,與飯同服。
6.治便血
烏梅三兩(燒),為末,用好醋做米糊丸,大如鳳凰籽,每服七十丸,服之空心米飯。
7.治小便血尿
烏梅焦,研末,醋糊丸,烏子達。每服四十丸,酒下。
烏梅的臨床應用
注意:以下配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1.治細菌性痢疾
取烏梅18克搗碎,加香附12克,加水150毫升,文火煎煮,至藥濃至50毫升時過濾。 , 早晚各服兩次。
2.治鉤蟲病
取烏梅0.5-1兩,加水500毫升,煎至120毫升,早上空腹服一次。午飯前服二湯1次。或用烏梅去核,文火曬乾研末,用水入丸,每次服1~2錢,每日3次,飯前服用。
3.治牛皮癬
取烏梅5斤水煎,去核濃縮成膏約1斤,每次服半湯匙(約3錢),3每日1次,治療12例,服藥12~37天,基本治癒5例,顯著好轉4例。
4、其他功效:烏梅能收縮膽囊,促進膽汁排泄,其化合物可用於治療膽道蛔蟲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