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
來源
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熟果實。
別名
酸梅、黃仔、和寒梅、甘之梅。
產地
我國多地有栽培,尤以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為多。
採收加工
夏季果實近熟時採收,低溫乾燥至變黑。
性狀鑑別
本品呈球形或扁圓形,直徑1.5~3cm。表面黑色或棕黑色,有皺紋,凹凸不平,基部有圓形果梗痕。核堅硬,橢圓形,棕黃色,表面有凹坑。種子扁卵形,淡黃色。氣微,味極酸。
烏梅肉塊
不規則塊狀,微軟,與藥材外觀、氣味相同。
烏梅炭
形如烏梅,果肉鼓脹,表面焦黑。味酸微苦。
性味歸經
酸、澀,平。歸肝、脾、肺、大腸經。
性能與特點
本品酸味能澀澀,平而不偏,入肝、脾經、肺、大腸經。上能斂肺止咳,下能收斂大腸止瀉,收斂止血。又因其獨特的酸味,還具有鎮蛔生津的功效。
功效
斂肺澀腸,生津止蛔,止血。
主治
1.肺虛久咳,虛熱煩渴。
2.慢性瘧疾、慢性腹瀉、痢疾。
3.便血、尿血、崩漏。
4.蛔蟲病腹痛、嘔吐、鉤蟲病。
加工方法
1、淨化:挑出雜質,篩除灰塵,洗淨,烘乾。
2、烏梅肉:取洗淨的烏梅,稍淋水使肉變軟,稍乾,拍碎,剝去乾淨的肉即可食用。或放入蒸鍋蒸至很爛,上筐搓揉,去核,取肉,曬乾。
3、烏梅炭:取洗淨的烏梅,用猛火炒至皮肉鼓起,出現焦斑。噴水晾乾,取出晾涼。
4、製醋:取乾淨的烏梅或烏梅肉,用醋拌勻,潤濕至醋盡,放入合適的容器中密封,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-4小時,取出晾乾。
5、蒸製:取烏梅,放入瓶中蓋緊,放入開水鍋中蒸至氣滿,停火5小時,取出晾乾在陽光下。
用法與用量
內服:煎湯,4-7.5克。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鍛磨乾敷或調敷。
新應用
皮膚止癢
烏梅能潤燥止癢,抗過敏,對血虛風燥引起的皮膚瘙癢、皮疹、頑癬有很好的止癢作用。
方藥 烏梅6g,熟地黃30g,當歸12g,赤芍10g,蟬蛻6g,益母草15g,川芎5g,白鮮皮15g,徐長青15g,水煎水服,每日1劑,10劑為一療程。
胃酸不足
烏梅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引起的胃酸不足、食慾不振有很好的療效。
方藥:烏梅6克,木瓜10克,白芍15克,黃芪15克,黃芪20克,太子參12克,莪術6克,烏梅8克,生麥芽15克,丹參15克,甘草6克,水煎,每天各1劑。
尖銳濕疣
烏梅洗劑治療尖銳濕疣療效顯著。
方用烏梅15克,馬齒莧60克,蜂房15克,生薏苡仁30克,紫草20克,生黃芪15克,乾白礬10克,水煎外洗,功效可在 1 到 2 週內可以看到。
使用注意事項
有真邪者勿服。忌與豬肉同食。